又到一年除夕日,却无鞭炮震耳声。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不仅穿新衣、吃好饭,还可以放鞭炮,真正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地。那时的鞭炮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小鞭儿”和“二踢脚”,还有简单的“钻天猴”和“摔炮”等。成挂的小鞭儿要拆开一个一个的,一起放太浪费了。找一根干燥的高粱秸秆,剥去外边的硬皮,点燃里边的软芯。拿起一个小鞭儿,点燃引信扔出去,“啪”的一声几米外开炸;或是把小鞭儿插到雪堆里,点燃后跑开,雪堆“啪”的一下炸开一个大窟窿。
集市上有专门的鞭炮市,都设在相对偏僻的地方。小贩们或是开着拖拉机、或是推着小车、抑或搬着纸箱子设好摊位开始大声吆喝。为了招揽生意,用长木棍挑起来试放。一阵“噼里啪啦”响过后,开始大声嚷嚷价格,再吹嘘一下鞭炮的质量;小孩子则蜂拥而上,抢着地上没有炸响的小鞭儿。那些烧断引信未响的小鞭儿,回去后从中间折断,点燃后放出火焰,当“呲花”玩儿。这边刚放完,那边不甘落后,大声招呼着也试放,整个市场鞭炮声不断。
卖“二踢脚”的焊个带架子的铁盘,将“二踢脚”放上十来个试放。点燃后只听“砰砰砰”几声闷响,再甩头往上观看,半空中先见闪光,后听见“当当当”几声脆响。然后就是卖炮人大声的招呼:“听听这响,脆不脆,打得高不高?二十块钱一盘啊!”人们便围上去,讨价还价,争相购买。
鞭炮市是临近过年才临时设立的市场,集市管理者往往只管收取管理费,别的一律不管。派出所的人去了,要点儿留着回家放的鞭炮也就回去了。所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的事儿经常发生。尤其是在街上有名的混混儿,到哪个摊位上不用张嘴,摊主马上笑脸相迎地把鞭炮奉上。如果不孝敬,别说生意做不成,还可能找点原因挨顿毒打。
鞭炮贩子最怕的还是“炸市”。由于摊位离得都比较近,有一个炸飞的鞭炮落到别人的摊位上,就有可能引燃整个摊位。顿时响声分不出个数、黑烟弥漫,飞起的鞭炮再次引燃别的摊位。有的摊位见事不好赶紧收摊撤离,有的来不及吓得赶紧走人。趁着乱势,有人开始哄抢,人们一哄而上,势不可挡。鞭炮贩子只能呆立一旁,眼睁睁看着血本无归。
引燃的鞭炮堆在一起,人们无法靠近,只能远远的看着燃烧殆尽。有时还可能引燃机动车,但冰天雪地,又远离居住区,人们也无可奈何。燃烧的二踢脚还有可能蹦出来,第二响到围观的人群里爆炸,造成二次伤害。
大年三十的晚上,各家鞭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午夜时分,又是第二个高潮,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大年初一清晨,嘈杂的鞭炮声再次唤醒人们,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热闹场面有了,但经常听到被炸伤人的事件发生。大年三十的晚上,也经常发生火灾事件,那时候每家房前屋后都是有柴禾垛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鞭炮的种类越来越多,管理上也越来越正规。凡是经营鞭炮的都需要有经营许可证,规定了安全的间隔距离,并不许试放,这就减少了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环保的需要,国家禁止鞭炮的燃放。人们安安静静过大年,祥和的气氛中同样掩盖不住新春到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