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2019年5月30日上午9时随北京写作协会组织的“喜迎六一,返老还童”活动时一起走进“陶然亭”公园,尽享亭文化,重温儿童游戏- -如[丢手绢],回归儿时的趣味。由于协会事先通知人人要出节目,我也借题发挥,翻阅资料尝试创作准备了一支小曲《歌咏陶然》。乐曲内容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于公元837年的一首七言律诗 。附原诗: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 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 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 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巧的是这年我亦“七十欠三年”了。当年任太子少傅的白居易与同龄的、心心相印的、同职于洛阳的挚友刘禹锡(刘禹锡任太子宾客分司),两人都是闲职,所以有时间常相聚、共饮酒、畅人生,并且成了二位人生的乐趣。白居易即兴创作的这首七言律诗,即表达自己对挚友刘禹锡的深情厚谊,又描写了两人晚年的生活情景。虽然时隔1200多年,这首诗因句终的“陶然”二字被后来清代康熙年间所妙用,(清皇宫当差大员在兴建窖业之地,随意取了白居易这首诗中“陶然”二字,用在了三间监工休息亭的门楣上)而流芳百世。
令我感兴趣的还有“陶然”二字的妙用和传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2年,首都北京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将此地列为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随之扩建成了一座现代新型城市园林,因此“陶然亭” 成为了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亭之一。
又过了六十七年,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我,虽然没有诗人那超强的笔力,但与之的兴趣爱好却是相同的,并且是不同年代的同龄人,这让我非常有亲切之感。很快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创作理念,一种为这首诗谱曲、一吐为快的冲动。
所以,于2019年5月31日便有了来自民间曲作爱好者(指的是我)的一首拙作“歌咏陶然”。虽无多造诣更无艺术大雅,但有着自然休闲洒脱之风,承载着作者的赞美之意,也流露出作者晚年生活与诸文友们一起学诗、作诗、咏联的乐趣;与诸丝友们学习、演奏、传播葫芦丝音乐的欢快之画面。兼而有之尽了传播历史经典的绵薄之力。
当时仅用了二十几小节的简单旋律,将这首言简意赅,语淡情深的七言律诗表现出来,于二零一九年五月三十日上午,同罗雨笙、宋燕琳等文友们一起在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前唱了这首小曲。老年朋友们都经历了“少时”到“老后”的岁月,所以很有共鸣,也很沉醉于葫芦丝音乐的形式,罗雨笙女士还伴了舞,这首名诗佳作因此更加深深印在了文友们的脑海里。尤其是我,很高兴借以北京写作学会平台表达了我在六十七岁这一年这段不寻常的情结故事。
后来我又尝试将这首歌曲进一步改编为葫芦丝曲。乐曲采用大调式,A、B、C、D、A五个乐段,以散、慢、中、快、散板组合而成,请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会员、唐韵葫芦丝巴乌艺术团团长唐永霞演奏了该曲。她不愧为多次全国葫芦丝巴乌比赛夺冠的葫芦丝优秀选手,通过熟烂于心的滑、波、叠、打技巧,把每一个音符都演奏得点滴不漏、音色饱满、游刃有余。将慢板演奏的错落有致,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两位诗友相知相惜的生活状态;通过精准把握(较大难度)腹颤音、隔指颤音、碎舌音等技巧,将快板乐句衔接的跌宕有别、严丝合缝、不差毫厘,有声有色地表达出两位老友回首过往的激情岁月时的浪漫和激动;通过结尾乐段俨然有序的变化,层次分明、乐感有加地表达了‘共君一醉一陶然’的精彩画面,几乎是让人看到了两位老者就在自己的眼前一样。所以我反复地听,爱不释手,越发产生了一份‘陶然’诗意越千年的感动,撬动了我的灵魂。亘古不变的中华文化传承中,‘陶然’也参与进了葫芦丝音乐的元素,这使我感到骄傲。尤其是《歌咏陶然》葫芦丝曲在唐永霞女士的绝妙超群的、如痴如醉的演奏之后,让‘陶然’真正的掷地有声了。
《歌咏陶然》也让我开始了对唐永霞的关注,她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惊讶,凭着她对葫芦丝文化的执着,坚持和毅力,特别是当她获得了‘专业指导教师’资格,为其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她对何维青老师反复强调的“音准、节奏、技巧、台风、乐感”等系列的葫芦丝教学理念,都做到了一丝不苟,认真消化落实,付诸实践,促成了她独有的演奏风格、教学方法(每年考级最多)。实践出真知,通过她的二次创作能力得以体现。感谢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复兴,小康社会的进步!可以让普通百姓享有如此大的展示平台和难得的挑战机遇。 文\刘洪云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永 远 的 红 旗 渠 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