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之咸菜疙瘩
早期记忆之咸菜疙瘩
作者:徐树仁

 小时候,吃破米粥(本地对玉米粥的叫法)时吃的最多的菜应该就是咸菜疙瘩了。记忆中,家家户户都腌上一大缸咸菜,可以吃上一整年。

秋后时节,收获大量的芥菜疙瘩,我们当地叫它“芥柠”。记得在生产队时期,收获的芥菜疙瘩在场院里摆的一堆一堆的,按人口数给每家分下去。芥菜樱子嫩的可以腌起来做咸菜吃,老一些的就作为了鸡鸭等的饲料。

队里分得的芥菜疙瘩运回家后,用刀把顶部和根部的毛须削掉,然后开始清洗。洗掉粘着的泥土,一层层放进一口大缸里,随后撒上盐、放上水进行腌制。经过一段时间,芥菜疙瘩有了盐味,个头明显变小,就可以作为咸菜食用了。这时候的咸菜称为“白咸菜”,切成丝可以直接食用,或是用来炒着吃。

    同时,需要做大酱。做大酱的原料略有不同,方法也不尽一样。首先要做酱引子,我们叫“酱球”——把红小豆洗净,放到锅里去煮。煮时水不要太多,以保持汤汁的红色。煮烂后碾碎用麸子搅拌,攥成一个个圆球,放到锅里进行蒸煮,我们当地叫“酱球饽饽”。蒸熟后用透气的容器——比如桑条编的大篮子等盛起来,表面用报纸等透气的东西盖上,放到阴凉处阴干。经过一个冬天的发酵,这些饽饽表面会长出细长的绒毛,好似刺猬一般。到次年春天,把发霉得像刺猬一样的“酱球饽饽”拿出来,用笤帚分别扫去表面的绒毛,再用力揉碎。揉到最小的时候,摊到窗台的报纸上进行晾晒。有的拿到石碾上碾压,或是用破碎机加工一下,效果会更好。

    接着,便用铁锅炒制黄豆。黄豆炒制的不宜过嫩,要炒的老一些,才能呈现出香味。把黄豆盛出来放到簸箕里,晾凉后用力搓动,使表皮脱落,大部分碎成两半为止。再与搅碎的酱球饽饽合在一起,加适量水放到一口小缸里等待再次发酵。期间,不时用木制的“酱耙子”进行搅拌,直到若干天后变得粘稠,就可以食用了。

或是放到大缸里加更多的水,把那些“白咸菜”晾干后放进去,用来制作被称为“瓜子”的红咸菜。同样每天都要进行搅拌,以使二者充分融合。不管是大缸还是小缸,往往都放在当院里以保证有充足的日晒。为了不让灰尘、柴禾末儿等脏物飞进去,同时为了透气,往往用一块白布遮盖起来,用松紧带固定在缸口上。每当暴天儿来临,第一件事就是要用塑料布或是铝锅盖把酱缸盖好。记得小时候经常高唱的一首儿歌“下大雨,盖酱缸,娶个媳妇尿裤裆”。

做好的酱呈紫黑色,有一股浓郁的香味,是农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熬个窝瓜、炖个茄子,放上点大酱,那味儿让你终生不能忘却;从园子里拔棵大葱、洗巴洗巴切成段,用大酱一杀,葱段变得蔫蔫的。再跟从园子里摘的黄瓜一拌,保证不用炒菜就能干掉三个馒头。

    腌好的“瓜子”捞出来,再次放到窗台上晾晒。到秋天的时候,这些“瓜子”变得抽抽巴巴,外表干巴溜湫,就可以收集起来保存了。吃的时候搓掉外表的硬皮,露出红褐色的内瓤。切成丝用水一泡,再加上点葱花姜丝、滴上几滴香油,那可是吃破米粥最好的佐菜;或是切碎用来炒鸡蛋,可是世上难得的美味。

    做好的酱要注意防蝇,一旦被蝇子光顾,便会在里面产卵。不久就会有许多白白的小虫在里边游动,那就是蝇子的幼虫——蛆。得用筷子一条条挑出来,酱还得继续食用。俗话说“米缸的虫子,酱缸的蛆”,咱以俭朴为主的老百姓是不在乎的。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甜大酱,买一桶回家用起来非常方便,很少有人做大酱了。只有在一些小吃部还能吃到咸菜丝或咸菜炒鸡蛋,但却缺少了小时候的味道。那些原始做法的大酱以及咸菜,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学会挑担——春的味道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