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文化 > 定瓷秘钥(缘起)
定瓷秘钥(缘起)
作者:田英

——缘起:

一、曲阳北行,约三十公里,有古镇灵山,宋代称龙泉镇。千年穿越,龙泉何时更名为灵山,已无从考证。单从字义上,龙泉读来古风扑面,而灵山则更通俗。纵环中国大河山川,叫灵山的地方很多,百处怕是也不嫌夸张。灵——确实是中国人太喜欢太青睐的一个字词。夸女孩长得好,古灵精怪,灵秀聪慧;赞长者有智慧,灵通睿智,灵异神通。远古时期就不说了,就是近代,这里山峰耸峙,古树参天,幽谷深峪,荒芜寂寥……某年某月,有采药砍柴人路过,碰巧遇到灵异志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龙泉便更名为灵山?一家之说还是笑谈一桩?权作抛砖引玉。

古镇灵山,是太行山山脉出入华北平原的首要之道;自汉代起即是皇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必经之路;东进则连接着华北平原腹地;西去跨省通往山西的五台大道;这里更有一条闻名遐迩的河流穿恃而过,它就是发祥于北岳恒山的大清河,它流经曲阳灵山的时被称作通天河。

灵山和通天河,这两个家喻户晓的地名,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灵山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得以瞻仰的佛陀圣地,也是释迦牟尼修行涅槃之地。通天河则是唐僧师徒取经所经过的一条大河,大战鲤鱼精和老鼋渡河等多个故事在这里发生,因而给人印象更为深刻。

唐僧这一神话小说里的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唐代高僧。唐僧,又称唐三藏,祖籍河南洛阳,俗姓陈名袆,法号“玄奘”。唐三藏,是指精通佛教圣典「经、律、论」高僧的一种敬称。玄奘出生于一个精研儒术的官宦之家,是父亲的老来子。小时候经常去找净土寺出家的二哥学习佛法,十三岁时便也出家。玄奘一生勤奋钻研佛法,在研究中他发现国内经书存在不少错误,玄奘萌生西天求取真经的想法。唐武德九年,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登门请教,得到了佛学界权威戒贤正在那烂陀寺讲学的消息,决心孤身前往。

唐太宗贞观元年,玄奘一人一双鞋,从玉门关偷渡出国,踏上了万里征程。他从长安出发,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凭着心中一腔热血,玄奘跨过八百里流沙,穿越高山峻岭,仅用一年,独自战胜了五万里的险程,到达了印度。在印度,玄奘潜心研究佛法,访问了恒河流域的许多寺院高僧,学习各种语言。贞观五年,玄奘来到了那烂陀寺,学习期间,在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上任主讲,玄奘精深的学问受到了赞誉,名震印度。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千卷佛经,轰动长安。玄奘译经讲学,弘扬佛法,凭借自身的努力、学识、贡献受到后世敬仰。玄奘于高宗麟德元年去世,终年62岁。

八百年后,灵山脚下,通天河畔,又上演了一个历经劫难求取真经的故事,历史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倏尔又带给人穿越的错觉。有着和《西游记》相似的地名,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巧合,假如其内容再相似或相同,就不得不用天道轮回解释了?悠悠五千载文明传承,华夏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处处充满传说,处处藏有谜团。脚下这座玄妙无比的星球,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丘陵连绵,荒凉寂寥,通天河畔,沿岸排列着十三座匣鉢白瓷碎片堆积而成的高约十几米的白瓷瓷堆。这些有着美丽花纹“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白色瓷片,静静地在地下躺了八百年……这是一个沉寂埋藏了八百年的秘密,一个游荡在天地间八百年的传说……

沿这十三座白瓷堆四周散落的村落,他们即是守护者也是瞭望者,守护的人心生惆怅,瞭望的人感怀忧伤,守护的人泪眼昏花,瞭望的人老泪横流,通天河依旧流淌……春天白瓷堆上长出了绿草,夏天有鸟儿在草间做窝,秋天到来时,小鸟们长大了,严冬来临之前,它们飞走了,飞往温暖的地方。

那是一个氲氲氤氤,落着细雨的的日子。有人发现那十三座白瓷堆上有了些异样的变化,荒草萋萋的瓷堆上竟萦绕起一团团白色的雾翮,那白茫茫,灰蒙蒙,花麻交杂说不清颜色的雾翮,一团团,一缕缕的向对岸的山谷里飘去……嘴快的人说:那里是什么雾气,更不是烟翮,那分明是一只只活生生的鸟儿,你看它们扑棱棱煽地动着翅膀,向河对面的山谷里飞去了……有人不信,有人辩解,有人将信将疑,有人言之凿凿。真的有人看见了?清晰的看见,那不是雾翮,而是一只只白色的鸟儿飞进了河对面的山谷……难不成时光错位?老眼昏花?仰或是错觉?可看见的人绝非一人呢?这么多人同时眼花?不是的,不是眼花,不是错觉……不断的有人站出来证实。就有胆大的,趟河涉水结伴去了河对面的山谷……石破天惊,原本荒芜寂寥的山谷,竟然真的飞翔着很多很多的鸟——鸽子。

从此,那山谷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鸽子峪,大的山谷叫大鸽子峪,小的山谷叫小鸽子峪……人们诧异、惊讶着,它们没死,它们还在,眼窝里又有了湿湿的热泪……不知谁想起了那个传说了千年的秘密,天地鸿蒙之初留存了一缕精气,日月光华的照射,风雨霜雪的浸润,那些白瓷片化作了一只只白色的精灵?它们在暗夜里翱翔,在天地间游荡,整整游荡了八百年。人们释然了,原来这世间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叶子,都有它们生存的秘码……。深埋八百年,亘古少人知十三座碎瓷堆概莫能外,何况它们曾经那么美丽……也许吧,它们默默地进化、慢慢地突破,在地下悄悄的为自己编制了一个生存于斯的秘码?

这里是定窑遗址,碎瓷片的前身。说到瓷器,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时,当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其中定窑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世人称为五大名窑。古代瓷窑址一般以州命窑名,曲阳古属定州管辖,曲阳是主要的瓷器集散地,因此称这一带的瓷窑为定窑。定窑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素有南青北白只说,因邢窑神秘消失,大批熟练的陶瓷工匠转徙到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曲阳一带的陶瓷作坊。定窑始于唐朝,兴盛于在宋朝,以烧制白瓷为主,曾经拥有过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 鼎盛之势,民间还有“南涧到北涧,金银十八石”的俗语。从五代到北宋,灵山镇定窑业十分浩大,窑厂星罗棋布,窑工成千上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直至元朝,这个以野蛮和血腥绘制版图的朝代,毁灭的不止无数的生灵,还有艺术。由于战火摧残,民不聊生,定窑坍塌了,窑火熄灭了,烧制工艺失散沉寂在腥风血雨战马嘶鸣的动乱中。

公元1922年,通天河畔,秋日的一天,一个着长衫戴眼镜的外乡人,沿十三座白瓷堆徘徊,沿河岸走遍了附近的村落。他捡拾起脚下散落的瓷片,时而痛哭流涕,时而仰天大笑……由此循迹八百年的定瓷遗址被发现,迷雾般的谜底终被揭开。这个人名叫叶麟趾,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陶瓷研究界的泰斗。

公元1941年4月10日,一个名叫小山富士夫的日本人,根据叶麟趾先生《古今中外陶瓷汇编》所提供的的线索,亲赴灵山、通天河畔,探访沉寂八百年的宋代“定州窑”遗址,采集了1200片定瓷标本,并撰文公诸于世,引起扶桑之国的轰动。此后,驻扎在曲阳的侵华日军官兵,在坦克车的掩护下,纷纷涌入定窑遗址,贪婪的捡拾各色瓷片。在这些侵华日军中,有一个年轻人与众不同,在贪婪之中透出来一丝理性。或许是被定瓷瓷器的精美绝伦所吸引,更或许是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他端详着手中的瓷片,凝望着遗址土丘,不时地陷入沉思……这个士兵就是日本东京私立中央工艺美院土木科毕业的田中角荣,或许是天意,作为当年侵华日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后来竟然和定瓷复兴有着一线机缘。

三十年后田中角荣已经荣任日本内阁首相,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应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田中角荣想起了当年的定瓷遗址,于是询问。其实早在十五年前,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做出指示要恢复五大名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定瓷的恢复步履迟迟。周恩来是一位聪睿、机敏的政治家,他的回答是坚定的四个字——正在恢复。事后周总理再次作出指示,要加快恢复定瓷的步伐。这次会谈之后仅仅过去了三年零三个月,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恢复定窑”成了他老人家的遗愿。

八百年的沉默,八百年的期盼,谁是那个复燃担当的第一人?谁是那个天降大任之斯人?藏传佛教有一个寻找灵童的故事,传说当灵童回归前世的身份后,还能依稀记得自己曾经使用过的物品,生活过的地方,对于信仰和修为,无须戒律,仍然苦行僧般虔诚。一定是有一个这样的人,他静若处子,至纯通透,他意志坚定,从不放弃,神奇的智慧之手将授予他一把开启的秘钥,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的人,他为定窑而生,为定窑而活。他们等待的就是一个这样的灵童,他们深信不疑,这个人,一定会穿越至暗时刻,来到人们面前,他一定是为定瓷而来,也一定会为定瓷复燃禅精竭虑,他是涅槃的凤凰,凤凰翔天,一鸣惊人……

[下一篇] 栾城—— 上承武功 下延三山

[上一篇] 定瓷秘钥(云说1)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