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北涉县人,涉县人写安阳,其实也是在写家乡。安阳林州与涉县交界。从秦朝设郡县制起一直到明朝,安阳地区长期归属于冀州河北地区,直到明朝重新确立行省区划,才开始被河南省全部管辖。安阳在明朝为彰德府,涉县归其管辖,民国时安阳改为安阳县,涉县与之同属豫北道,1927年,涉县直属河南省政府。涉县与安阳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历史渊源。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带,安阳最被人熟知的是殷墟,历史上的邺城也赫赫有名。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都在此建都,被誉为“七朝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孕育了建安文化。郭沫若来安阳殷墟考察研究时曾写诗赞曰: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
中原文化殷创始,
观此胜于读古书。
往事趆千年,今天的安阳更是拥有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航空运动之都,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唯一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等多项桂冠。安阳地区交通发达,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107国道等主要南北大动脉。安阳工业雄厚,安钢、安彩等企业实力强劲。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安阳市GDP2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
说起红旗渠,与我缘份不浅。1958年1月,我的家乡涉县新桥村迎来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件,一条跨省引水,全长90公里,沿途灌溉3.6万亩田地,贯穿整个县域的灌溉大渠从村后险峻的西崖头通过,这是全渠最艰难最危险的地段。在悬崖峭壁上生生凿开一道渠,谈何容易,没有先例,英雄精神就是先例;没有经验,革命激情就是经验;没有设备,冲天干劲就是设备,一切全靠人工建设完成。在开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铁姑娘队更是闻名全国,本家老姑作为代表到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开渠者创造的系绳索攀登悬崖、驾云梯劈山凿洞等方法,为后来的红旗渠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支持。
这片有着3300多年悠久历史的神圣之地,着实让我从心里仰慕。但我今天写的并不是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怎样的闻名遐迩;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如何闪耀着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周易文化、建安文化的光辉,而是写我与安阳刻骨铭心的感情,千丝万缕的牵挂。
想起姥爷,就想到安阳。每当我步入涉县烈士陵园,伫立镌刻着密密麻麻名子的烈士碑前,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听老人讲的安阳战役的惨烈画面:姥爷冯治水是班长,他长着高高的个子。冲锋号响起,虽然敌人罪恶的子弹从城墙上密集射出,但丝毫挡不住姥爷冲在全班最前面的身影,他用魁悟的身躯给后面的战友挡住了子弹。身中数弹牺牲的姥爷,用壮美而年轻的生命,给战友们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命,赢得了战斗的胜利!一个鲜活的身躯在枪林弹雨中永远倒下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在后人心中永远树立起来!姥爷牺牲后成了烈士,从未见过姥爷面的母亲和舅舅,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
河北涉县西辽城村和山西黎城县石壁底村,虽属两个省份,却距离很近,仅相隔几里地。当时在石壁底村有共产党的币纸制造厂,姥爷牺牲后,姥姥后走给币纸制造厂的工会主席,巧合的是,这位后姥爷是是安阳白壁小屯村人。后姥爷早年参加革命,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家人一直以为他巳不在人世。新中国成立后,币纸制造厂要往北京迁移,后姥爷提前回老家一趟,家人哪肯再让他走,硬生生把他拦在了家里,后来一直在村里当了几十年书记。
我第一次去安阳,是小时候跟父母舅舅两家人一起去的,那时的安阳市区最高的楼也就三四层,街道也不怎么宽。村里的院子都是泥墙栅栏门。平原没有石头,夏天孩子们都赤着脚在街上跑。第二次去安阳,是一九八0年,那时我在邯郸师专上学,暑假时去了姥姥家。那里有一个舅,三个姨,正赶上最小的姨出嫁。那次在姥姥家住了半个月,印象很深,一是吃的好,早晚都是白面馍,那个年代在老家早晚都是啃窝窝头。二是厕所特不习惯,所谓厕所也就是挖个小坑,放个小缸,很不卫生,不过是有原因的,这里水位特别浅,挖米把深就见水了。家家都安压水机,把一根铁管插入地下,上面压几下,水就哗哗流出来了。三是给三个姨送夏,送白面蒸的羊,姥爷领着我一家一家送,都是邻村的,路不远。最让我见世面的便是舅舅领我去安阳城游玩,那时的安阳城巳经有了六七层高的楼,比第一次见的繁华了许多。我们去了古街,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琳瑯满目的货铺让我目不遐接,心旷神怡。有的货铺看上去确实很老,至于是哪个朝代建的,舅舅不知道,我更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虽然曾是商朝的都城,建筑决不是商朝的建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到更多地方游玩,在一家服装店,舅舅给我买了条裤子就返程了。第三次去安阳,是一九九八年,我在涉城镇当办公室主任,那年镇大院东面一排平房改建楼房,我负责基建,到林州去订购暖气片,顺便到姥姥家一趟,在安阳市区开车转了转,宽阔的街道两旁已是高楼林立,有街就有绿化带,树草郁郁葱葱,给人清新的感觉。那次把姥姥接到我家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舅舅都很高兴。第四次去安阳已经是新世纪了,姥姥病危,姥姥躺在床上,已不认人,本来瘦小的身体这时更小,让人泪目痛心。这一次姥姥走了。返程吋,到安阳市游了游,现代化气息覆盖怎个市区,点缀着殷虚、邺城的古色古香,恰似一首博古通今的交响曲,让人感受到了巨变的震撼。我已有十多年没有去过安阳了,但我知道,现在要去安阳,开车走高速,坐车有高铁,比以前至少节省一半时间。
安阳,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肚子里装满了骄傲励志的故事;安阳,又象一个充满活力的靑年,浑身透射出勃勃生机,彰显出无限的美好!安阳,一个曾经的七朝古都,它的规制是地级市,但它的文化底蕴早已超越了国际大都市。
我与安阳有着千丝万缕的缘份,历史上曾经是彰德府的子民,地域上与安阳骄傲的红旗渠比邻,家族中有为安阳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烈士姥爷,有在安阳的农村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当领头人的后姥爷,几十年几代人孕育积淀成的安阳情,让我可以自豪地说,不是安阳人,胜似安阳人!
作者简介:师美素,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文旅采风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邯郸新时代采风团团长兼秘书长,涉县文旅采风团团长兼秘书长,在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网等十多家报刊杂志网络发表文章。在中国作协、河北作协、上海故事会、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河北采风学会等征文中荣获重要奖项!获河北文学奖,多篇论文及文章收入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河北文学》出版个人专号。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 龙眼”芳香美酒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