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攀着山路走进冬天
攀着山路走进冬天
作者:顺其自然师美素


题记

    打开手机日历,癸卯年癸亥月庚午日是立冬日。哦,冬天来了。今天与文旅采风团的几位朋友去爬山,大家形象地称这次爬山是攀着山路走进冬天。

    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虽是立冬日,但暖洋洋的。我和文旅采风团几位朋友,驱车向目的地驶去,太行山和清漳河在两旁不断变换着形势,电影似的刺激着视觉神经。住在两省交界处真好,不一会就进入山西省境内,太行山的山体由青石变成了红石,山峦结构更复杂多变,呈现雄奇险峻各种状态,许多形状宛如雕刻师刀下的动物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要登的山在黎城县麻田附近,向导是山对面村的。在向导家补充了水,开车向山上驶去,只见路边、地里、沟底,坡上有许多柿子树,树很高,干很粗,枝很茂,冠很大,树叶繁华落尽,柿子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把荒芜的山野点亮,仿佛是在为到来的冬天开欢迎会,又仿佛昭示人们喜柿连连,心想柿成,万柿大吉的美好生活。

    柿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孔平仲有诗云:“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为柿已软美,嗟尔骨亦柔;风霜变颜色,雨露如膏油;大哉造化心,干尔何绸缪;荆筐载趋市,价贱良易求;剖心无所有,如口颇相投......”

齐白石酷爱画柿子,还总要题上“世世平安”一类的吉祥句,借画寓意,借物送福,寓世世祥和,更曾自喻为柿园先生。看着柿子,想着柿子,不知不觉来到了山腰的山神庙前。现在的人注重修庙,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庙前的水泥小广场。庙不大,就三间瓦房,但地势显赫,进庙要上几十个台阶,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王者之气。今天是农历九月二十五,山神爷的生日,香客很多,车辆停满了路旁,我们的两辆车费了好大劲才移到了离庙近点的地方。广场上很热闹,边角支着大锅,厨师们忙碌着,凡来烧香的人都能吃饭。文艺队在广场中央跳着好看的群舞,乐声伴着舞步飞扬,舞步合着乐调扭动,人们红扑扑的脸上挂满笑容,就像柿子树上挂满的柿子一样好看。

    我们的终点站还需要徒步登山才能到达。坐车已经到了半山腰,剩下的路都是在悬崖峭壁上。跟着向导,三拐两转走到了羊肠小道上。小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凿,就是人脚踩出的一条自然痕迹,只有走到跟前才能看出来。道很窄,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悬崖,两脚踩着猫步慢慢移行,如履薄冰。突发奇想,模特练猫步来这里多好,不想走猫步也不行。几个陡险处,刚放下半个脚的岩石坎上还浸着水,手抓着壁缝长出来的荆条,抓住了还得拽几下看长得牢不牢,然后把脚放平稳,踏实了还得使下劲试试滑不滑,眼目不转睛的看着脚下的路,不敢稍有斜视,更不能看悬崖这边,一看就会眼晕,一看就会腿软,一就会心慌。大家相互安慰着慢慢攀行。山上荆棘丛生,多为荆条、对节。荆条和对节都是很硬的灌木,生长非常缓慢,很难长粗长高,但也有特殊,据说有个庙里的房樑是荆木的。对节是出了名的拐杖材料,过去皇帝常常把对节拐杖赐与有功的大臣。大家谈论着荆条和对节,缓解了紧张情绪和身体疲劳。走到一平缓处歇了会,给身体补充点能量,休息约摸十多分钟,继续向上攀登。一个小时左右,目的地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天然山洞,洞里供着山神爷,香火虽比不上下面的庙里旺盛,但独有的地势也不乏感召的魅力。我怀着对圣仙敬畏的心情,对着神像恭敬的拜了拜。洞内人工用泥石垒了小屋,屋内有睡炕;洞里两侧有两个隐蔽的小口,庙主说从小口进去还有很深的洞。由于常年不进人,里面的情况不清楚,安全考虑我们都没有进去。洞外右侧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积成的两个水潭,清澈见底。大家围潭而坐,有人用我的登山杖量了量潭深,有人说潭水里含着中药成份,长期喝这水,百病不侵。管庙的人说,这里从前住着一户人家,这里虽偏僻,但水源充足,开点山地,基本生活有保障。

    置身于层峦叠嶂的太行山深处,到处是悬崖峭壁,满眼是沟壑纵横,崖壁上有洞穴,沟壑里有涧水。我想,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核心的原因吧。八路军总部就设在附近的麻田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就牺牲在附近的十字岭上。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能战胜飞机大炮的日本鬼子,优势就在这崇山峻岭中。敌强我弱时在这里躲藏、抓住机会时在这里埋伏、在这里迂回到敌人身后、穿插到敌人面前、出奇不意制胜,神出鬼没灭敌,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在这巍峨雄奇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今天立冬曰,跨省登高山,告别深秋景,拥抱寒冬天”,一友即兴哼了一首小诗,打断了我链接抗日烽火的思绪。是的,今天的登山很有意义,我们攀着山路走进了冬天,冬天是收藏一年成果的季节,更是孕育来年希望的季节,走进冬天就看到了希望。你看,满山遍野的参天大树,丛生灌木,就连那石缝里的小草,都在积蓄来年发芽,吐绿,开花,结果的能量,这生机勃勃的能量,唯有经过冬眠滋养,才能涅槃重生,绽放美丽的春天。

    太阳偏西,没有了阳光照射的柿子显得更红更亮。登山活动结束了,登山的意义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它象征着对希望人生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充满深情的拥抱。


作者简介:师美素,男,1962年生,河北涉县人,国家首批创新工程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文旅采风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邯郸新时代采风团团长,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中国乡村作家人才库会员。荣获多项国家专利,曾在《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网》等几十家媒体发表通讯、散文和诗歌;多篇学术论文被省、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收录,出版《河北文学》个人作品专号,荣获第二届河北文学奖,多次获省级二等奖、一等奖、特别奖,国家级优秀作品奖。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神奇的土岭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