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槐卿诗词鉴赏(65)
槐卿诗词鉴赏(65)
作者:韩中清

沧州运河里的宋代沉船

 文章搜古迹,博物探原宗。

河底沉船泣,村民挖宝凶。

千舟年竞渡,九域货流通。

命水曾中断,空留岸上松。

       注释:文章以意新为上,文物因年久成珍。1999213日,韩中清、哈聪杰、卢合亭合写的《古运河里的宋代沉船》,先后在《沧州晚报》《晚报文萃》《旅游纵览》杂志发表,引起多地文化界和收藏者的极大关注。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迷人的故事个个神奇。1998年春,干涸的大运河道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愚昧的庄稼人用极粗暴的方式掘开沉睡了千百年的历史。古运河愤怒,怒而无语,古运河哭泣,泣而无声。长篇通讯的小标题是:乡民挖宝,专家救宝,喜得珍宝,迷人奇宝,以法护宝。

 

沧州运河沉船与文物保护探讨

       五言律诗,分四联。首联“文章搜古迹,博物探原宗。”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探寻古迹,博物馆研究文物的根源。这里提到的博物可能和沧州发现的宋代沉船有关。网页提到2021年沧州运河区发现宋金时期的沉船,虽然时间上比诗里的1998年晚,但说明沧州运河确实有古代沉船的存在,可能这首诗的背景是更早的发现。颔联“河底沉船泣,村民挖宝凶。”这里提到村民疯狂挖掘,是指1998年运河干涸时村民盗宝的情况。颈联“千舟年竞渡,九域货流通。”描绘了古代运河的繁荣景象,千舟竞发,货物全国流通。需要引用关于运河历史作用的资料,比如网页提到大运河的经济和文化作用,尤其是隋唐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动脉,促进贸易。网页提到大运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价值,可以用来支持这一点。尾联“命水曾中断,空留岸上松。”指运河断流,只剩下岸边的松树。这指运河的衰落,过去曾有断流的情况。网页也提到大运河部分河段断流,生态受影响,可以用来解释运河的现状。

       然后注释提到1999年发表的文章,以及1998年运河干涸时村民盗宝的事件。说明运河沿线常有文物出土,容易引发盗挖。在鉴赏时,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比如“沉船泣”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文物破坏的痛心,“村民挖宝凶”批评了愚昧行为。同时,结合注释里的文章小标题,如“乡民挖宝,专家救宝”,说明当时文物保护的情况。

       还要考虑诗的历史文化价值,沧州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其文化意义,呼应诗中“以法护宝”的主题。

       总结的话,五律诗通过沉船事件反映了文物保护与破坏的矛盾,结合历史与现状,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关切。需要综合多个网页的信息,尤其是沧州运河的考古发现、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文物保护措施等,来支持分析。

韩中清的《沧州运河里的宋代沉船》一诗,以沧州大运河的历史遗存为背景,通过沉船意象与村民盗宝事件的结合,展现了运河文化的厚重与文物保护之痛。以下结合诗歌内容与搜索结果进行多角度鉴赏:

一、历史背景与诗歌意象的交织

  1、运河沉船的历史印证。诗中“河底沉船泣”呼应了沧州运河区发现的宋金时期沉船考古事件。2021年沧州运河区南川楼工地发现疑似宋金沉船,经专家抢救性清理后确认其历史价值。

    2、尽管诗中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98年,但运河作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沿线沉船遗存丰富,印证了运河作为“千舟竞渡,九域货通”的贸易动脉地位。此外,韩国新安海域发现的元代沉船(装载宋元瓷器、紫檀木等)亦侧面反映古代运河及海上贸易的繁荣。

    3、村民盗宝与文物保护冲突。“村民挖宝凶”直指1998年大运河干涸时村民对文物的破坏性挖掘。这一现象在运河沿线并不鲜见,如安徽柳孜镇码头遗址发掘时也曾面临类似挑战。诗中“以法护宝”的小标题与沧州2021年沉船抢救性清理工作的规范性形成对比,凸显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

二、运河文化的时空书写

       第一、运河的经济与文化意义。颈联“千舟年竞渡,九域货流通”,浓缩了大运河作为古代经济命脉的作用。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货物流通与文化交流,如浚县卫河段作为永济渠核心区,曾是漕运枢纽,衍生出泥咕咕、社火等非遗文化。诗中“九域货通”与韩国新安沉船上2万件宋元瓷器的贸易规模遥相呼应,体现运河文化的国际辐射力。

第二、运河的生态变迁与人文失落。尾联“命水曾中断,空留岸上松”,暗喻运河断流后的衰败。浚县运河的“应运重生”与镇江段古桥保护(如虎踞桥)形成对比,凸显运河从“活态遗产”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诗中“岸上松”的意象,既是对运河生态断裂的哀叹,亦是对历史记忆的留存。

三、诗歌的现实批判与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对破坏性行为的批判。诗中“愚昧的庄稼人用极粗暴的方式掘开沉睡了千百年的历史”(注释),与韩国新安沉船考古的规范性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木简、铜权等遗物科学还原贸易路线,而村民盗宝则导致文物信息流失。这种对比呼吁公众,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二是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诗中“博物探原宗”与《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的写作理念一致,强调钩沉历史以服务当下。

沧州运河沉船的考古研究、浚县古城的光影活化,均体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实践,与诗中“迷人奇宝”的浪漫想象形成呼应。

四、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

      1、拟人化与象征手法,“沉船泣”“运河怒”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文物情感,强化对破坏行为的控诉。“岸上松”象征历史记忆的孤独坚守,与运河断流的现实形成张力。

       2、史诗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诗歌以五言律诗形式,将个体事件(村民盗宝)置于“九域货通”的宏大历史背景中,既有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的史诗感,又具有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如注释中提到的通讯报道)

     结语

         韩中清的诗,不仅是沧州运河历史片段的记录,更折射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普遍矛盾,从村民盗宝到专家救宝,从运河断流到文化重生,诗歌与当代运河保护实践共同构成对“流动文明”的深切凝视。正如《大运千年》所言,大运河是“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更是文化之河、精神之河”,而此诗正是这一精神的诗意注脚。

[下一篇] 吟黄骅古贝壳堤 槐卿诗词鉴赏(64)

[上一篇] 槐卿诗词鉴赏(66) 陋室自娱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