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阔的文学领域里,所谓的“打油诗”,是一种非常有趣味性的俚语诗体,此类文体不拘于平仄韵律,格律比较随便,要求的文学水平也不太高,一般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大众口耳相传。
我的父亲当年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喜欢写一些以上这类的“诗句”,他所创作的“作品”,言不苟造,论不虚生,有感而发,直抒胸臆,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不为发表,只为自娱自乐,享受诗意人生。
例如:
——家里的院子内有一小块儿土地,平时可种一些蔬菜,他就曾写到:
院内小园巴掌大,又种菜来又种瓜。
自产自食零污染,赛过燕窝人参茶。
——在他老人家过82岁生日的时候,有感而发,曾写到:
年逢八十又二春,身经战乱苦难深。
妻离子散生命险,朝夕没有安宁身。
忆往没想有当今,丰衣足食儿女顺,
愉快安乐度晚年,同龄健在有几人?
——老人家很注重养生,每天都吃几颗小枣,并且坚持做“三一二”保健操:注意饮食不过饱,并且坚持学习,生活很有规律。曾经写到:
天然维生是小枣,保健三一二最好。
寒暑雨雪天天练,吃饭莫忘八分饱。
每天学习防痴呆,健康无病活到老。
最为令人欣慰和难忘的是:2021年6月份,密云区文联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举办了一次社会征文活动,我父亲在生前所作的几篇作品有幸被采用,发表在2021年第二期《渔阳文艺》的期刊上。现摘录如下:
一、 《祭家叔冯如璒》
题记:冯如璒,1914年生,密云尖岩村人。化名江安,1941年任丰滦密联合县政府二区政府财粮助理,当年8月,他带两名警卫战士到敌占区统军庄村筹集粮款时,因汉奸告密,被日本宪兵队包围,壮烈牺牲,年仅27岁。区政府召开追悼大会,区长林铁致悼词。
家叔化名叫江安,英勇杀敌在前线。
抛妻撂子高堂舍,敌区工作不畏难。
征粮鞋袜救国款,披星戴月不休闲。
辛巳年间秋遇难,洒血头颅统军边。
抗日救国吃尽苦,烈士英名万古传。
二、 《祭同窗好友程博光》
题记:程博光,本名郑连山,1919年生于密云尖岩村。1941年,参加抗日政府工作,化名程博光。后任乙化县(注释)政府实业科科长。1947年7月5日,在瓦山(今高岭镇辖区)开展工作时被伙会和国民党军数百人包围,突围时身中数弹,后又被敌人连刺7刀,惨遭杀害,时年28岁。乙化县政府为他召开追悼大会,县支队长马铁轮致悼词。(作者与程博光为小学同学)
同窗好友程博光,投身革命奔波忙。
抛家舍业去前线,视死如归不投降。
临危受命赴三区,瓦山村中血流光。
为国为民求解放,一代英豪万古芳。
三、 《忆被捕》
题记:冯志贤,曾化名马先,1922年生,密云县尖岩村人。1941年担任尖岩村抗日小学教员。1943年7月7日,因宣传抗日主张被捕入狱,惨遭毒打,日本宪兵还放出军犬撕咬,但他坚贞不屈,严守秘密,在关押130天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时任丰滦密县委书记马力专程慰问,赞扬他不惧酷刑,严守秘密的坚强精神。1951年继续任教。2013年因病逝世。享年92岁。生前作诗以铭志。
大劫大难四三年,七月七日这一天。
日寇伪军来围剿,搜捕八路和党员。
公粮鞋袜等物资,抗日课本坚壁严。
汉奸特务清乡队,逐户搜查闹翻天。
抗日小学授抗日,教师被捕入牢监。
受尽酷刑何所惧,宁死不屈斗敌顽。
坐牢一百三十天,英勇顽强保村安。
四、《土地改革见闻》
题记:1947年,在党的领导下,尖岩村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作者亲历了土改运动。以诗纪念。
祖辈勤劳种农田,面朝黄土背朝天。
地主富农剥削苦,贫农人家缺吃穿。
托亲借贷置田地,勉强少许吃上饭。
土地改革大开展,贫苦农民分良田。
中农以上成分论,祖辈子孙受牵连。
辛亏党的政策明,拨乱反正来纠偏。
耕者有田人平等,男女老少笑开颜。
父亲在晚年的时候,生活非常有规律,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每天都收听新闻节目,关注天气预报,坚持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并且还保持幽默感,见景生情,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语,或者随口编一些顺口溜、打油诗,令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他老人家的言谈举止,以及随口创作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无不充满正能量,至今,对我们下一代仍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
(注释:以上文中提到的“乙化县”:1947年2月,以潮河为界,原密云县分为两个县,潮河以西为乙化县(以抗日英雄白乙化命名);潮河以东,为密云县)。
[下一篇] 河北省第十届梅花鉴赏节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