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吉,笔名赞杨、赞山行,其《赞山行散文集》目前已经出版三卷,即,《乡关路远》《路在门外》《一路风情》。由于三卷的书名中都带有一个“路”字,所以被简称为“三路”。其中,《赞山行散文集·乡关路远》是作者怀恋故乡的乡情散文集,《赞山行散文集·路在门外》是论理说道的哲理散文集,《赞山行散文集·一路风情》是作者壮游天涯的游记类散文集,亦是他创办河北省采风学会之后,带头采风、带头创作的一部采风力作。
《赞山行散文集·乡关路远》2009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0多万字,我曾读过两遍,其字里行间浸淫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家乡在河北赞皇,老家那斑驳的老墙,清澈的溪流,起伏的山脉,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壮阔背景,形成了他创作的内驱力。读这本散文集,你会发现张炳吉先生是非常热爱家乡的人,无论是他在越南战场的猫耳洞战斗,还是在政府机关部门工作,都牵挂着自己的故土,他对故土的情感不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消失,而是越发醇厚起来。家乡的习俗和文化是张炳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母体,他从源头出发,攀升到艺术的高地,反映了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读懂了他热爱故乡、留恋故土的温度和厚度。故乡是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一个心里怀有故乡的人,是一个有"根"的人,一个历经风雨沧桑尚能保持童稚之心的人,是一个心地干净的人。散文贵在一个"真"字,这个"真"不仅是生活的真实,更是作者在世俗烟火中捕捉到的人类的情感共鸣,是人性情的本真。张炳吉先生无论是写破败的老屋、荒寂的院落、儿时的油灯,还是写亲情友情、乡风俚俗,都给予我们这样的打动。
《赞山行散文集·路在门外》(2013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故乡题材为背景的哲理散文集。打开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笔下有很多普普通通的故事;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里面却埋藏着很多令人唏嘘、赞叹的哲理和感悟。张炳吉先生对于哲学的嗜好,一方面来源于他在大学里学习的是这个专业(河北大学哲学系四年的大学生涯)奠定了他扎实的哲学功底;另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深度思考,善于从哲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剖问题。但是,他的笔触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事物的哲学诠释上,没有一味地在文学故事里宣教哲理,他还在很多文章里用文学的艺术笔墨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上”思想、“唯书”的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哲学需要思考、思辨,散文也需要思考、思辨;思考就是感悟,就是找到一个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一种哲感,这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要素和基本原理。一篇好的散文,要出新意,包括题材的新颖,立意的新颖,形式的新颖,手法的新颖在内,就需要多多思考。张炳吉先生把哲理与散文进行有机的“嫁接”,不仅彰显了他的散文创作的功底,也彰显了他的哲学的功底。
《赞山行散文集·一路风情》无论字与词还是篇章题目都变得“洋气”起来,作者的笔触穿越过家乡的巍巍太行,走向远方,甚至让读者跟随他的视野走进另一个国度——欧洲。瑞士的皮拉图斯山那空旷寥廓的蓝天、那顶着一头白雪的一座座青峰,在他的妙笔下让读者欲罢不能,手不释卷。张炳吉走遍了祖国山水,在他的笔下亦有了灵山,有了秀水,更有了大都市的神采。这说明,张炳吉先生阅尽千帆之后,练就出一双慧眼,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从极平凡处挖掘出不凡,又在细节之处洞察人性的幽微,用非常节制、自然的语言描述出来,令人回味悠长,过目难忘。张炳吉先生的这种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很值得搞写作的人借鉴。
格非先生说,文学是经验的表达。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小说的创作,都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验与积累,是作者思想与情感、学识的一种体现。无论是前些年张炳吉先生创作的《乡关路远》《路在门外》,还是最近出版的《一路风情》,都是他多年来他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他对文学的痴爱,这种痴爱不但没有因岁月的流逝消失或者变淡,而是逐渐进入一种理想的艺术状态。多年来,他工作之余,不断的采风,勤奋写作,守虚处静,多闻博识,始终保持着一种勃勃向上思考、创作的状态,这是一种毅力,更是一种能力。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以心灵为纽带,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视觉的信息,把个体审美经验通过文学的形式,用妙笔解读和诠释出来,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并把自己的愉悦以艺术的形式传播出去,带给更多的人快乐,是一件神圣、厚德的好事。我们希望炳吉先生把这件事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他已经创作了“三路”,我们期待着他的“四路”“五路”“六路”“七路”“八路”问世,祝愿他路路通达,祝愿他的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宽。
[上一篇] 自然本真的哲学视域与美学构建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