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地区的一些景点的有些大去处看到过一些落款为陈文天所书的招牌,听台州学者程增生先生也介绍过说在黄岩一带,书法界最有名气的算是陈文天了。
直到三个月前,黄岩的一个企业家朋友让我去他家吃饭,说是要介绍我认识一个舞文弄墨的朋友。到他家时才知道,他要介绍的朋友就是当地的文化名人陈文天。
我到时,我那企业家朋友正在腰里扎着围裙在厨房烧饭,大客厅也不知什么时间又摆上了一张大老板台,上边摆满了文房四宝,我熟悉的一个好友章容明正在看一个五十多岁的先生做画,他向我介绍了一下,这是陈文天老师,陈老师从画案上抬起头对我笑着点了一下头。又继续给那幅刚作完的山水画题款。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陈老师有些清廋,很典型的南方人的长相,脸型略鼓,胡须有些文化人的那种稀疏。执笔的手有些廋长,沉稳的眼神中透出一种艺术家的气质。一直到酒菜上桌了,陈老师才把那画的长款题完。我们才有了交流的机会。
章先生告诉我,陈老师除书画好外,还有一绝,就是治印,文革时期,文化界的名人戚本禹就曾找他治过印的。不过说到此处时,陈老师紧接着说了一句:现在早就不给外人刻了。我从中听出了他的画外之音。
不过能让戚本禹看上眼的印章,肯定得有些功夫的。
近来身体不适医生让休养一段时间,还不能太用电脑,也不能多看电视。利用不长的上网机会,我搜了一下陈文天。结果让我大大地惊讶了一回。原来这陈文天竟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石濑先生的幼子。
陈石濑先生早在30年代初,就以中国画在人文荟萃的上海崭露头角,成为由齐白石、徐悲鸿、郑午昌、朱屺瞻等许多著名画家组成的“中国画会”成员。五十年代前后,又在南京西路439号设立东方美术社,后来又在原址改为画室,交游往来颇多。那时候文天不过八、九岁,他们见老友家的小孩子竟自觉地有这样的雅好,似乎很稀罕,所以也格外关爱。当代篆刻大师钱瘦铁、来楚生先生,除收陈文天为入室弟子,指导他临摹汉印外,还陆续赠与《伏庐藏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六书通》、《赵古泥印存》、《瘦铁印存》、《然犀室肖形印存》等书藉,供他学习。曾在三十年代的《东南日报》的副刊《金石书画》上,接连刊登藏品的著名收藏家朱鸿达先生,在六十年代的某一天,也神秘兮兮地捧出一部一十二册的原拓本《宾鸿堂藏印》,送给文天,叮嘱他说:“这里拓印了我毕生收集的明清篆刻流派的精品,是文人印的起始,送你这部书,不单是让你开眼界,更要你常读细读,慢慢地从中读出这八十六家的四百另二方印面及边款,其实刻的只是文人两字。”
如此的渊源家教,浓厚文化氛围的生长环境,难怪戚本禹能找他刻印,也难怪他能说出现在不太给别人刻印的矜持话语。
对于陈文天的艺术成就,网上有这样的报道:
1968年,陈文天带着老一辈的那些馈赠,投亲到祖母家的浙江黄岩,插队务农。直至88年的那段时间里,他当过每天只挣3分工分的公社新社员,做过农机厂的临时工,担任过化工厂的技术员。娶了妻子,有了女儿。之外,还被吸收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当选为黄岩书法协会理事长,以及被聘请为黄岩县政协委员。
后来又去了黄岩博物馆工作。他的作品也数十次参加了国内外展出,以及在全国或国际性比赛中获奖,有的被刊入《现代国际临书大展作品选》、《国际名家书画精品集》、《二十世纪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名家作品集》;有的刻石于浙、皖、甘及河南宋陵;或者为上海美术馆、刘少奇纪念馆、释源祖庭白马寺等收藏。他的传略也载入了《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等多部辞书。影视短片《诗书画印陈文天》通过卫星影视交流节目,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内外300多家电视台播出。
书法以碑入帖,遒浑天真,意涉瑰奇。又以书法入画,揉青藤、八大笔意,神雄气畅。”作品也进而得到了欧、美、澳、日、新等国际友人与港、澳、台同胞以购藏方式的认可。1991年,瑞士的汉学家胜雅律先生,托一位中国朋友转请文天写一个“智”字,用以刊印他将在的德国演讲的告示,文天竟寄去了正、草、隶、篆各不相同的二十多种字样,这着实把胜雅律先生惊讶了许久,连连赞叹说:“真是只有中国人才有的智慧啊。”
文天现已经将近六十岁了,除了画兰竹,也画其它花鸟或者山水,偶尔也画人物。他的画,无论有时取法的是青藤或者虚谷,还是苦瓜和尚或者八大山人,但总不离以书入画的特点。
这使我想起了吴昌硕先生。吴昌硕先生自谓“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大智大勇地以篆籀的用笔作画,别开了写意花鸟的新境界,七十岁后声名大振,卓然成就为一代大家。文天说来是吴昌硕先生的第三代传人,走的也是从诗、书、印又归结到画的那一条路。愿陈文天继续淋漓尽致地发挥,“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在国画创作的领域里,不断深入地感受生活的丰富,发乎心,动乎情,应乎手,一定会不负众望,结出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以前知道台州有陈叔亮,王伯敏,方干民等书画名人。现在又知道陈文天也应是隐在这里的书画大家。
2010年6月29日
[下一篇] 赵本山: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