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在农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民间很早就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赶集与赶会还有所不同,赶会其实就是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赶集就是现在的集贸市场。赶会主要是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农村自产物资与商品的一种经济贸易交流形式。而赶集则是一个村甚至多个村选固定的日子进行物资交流。
赶会与赶集还有本质的不同,赶会一般一个村一年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有一个日期或两个日期的会期,会的日期到了,各种商贩都会在这一天带着自己的货物提前村里,也许会在头天晚上就在村的道路两旁占据一片摊位。把自己感觉很满意的货物摆放在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开始营业了。还有些村为了更好的办好集会,增加集市的热闹气氛,还会请当地的或者外地的戏班子唱几天大戏。集会上小商小贩所买的东西也都不同。旧时的会上有百货市场、布匹市场、骡马市场、建材市场、木材市场、农机具市场、陶瓷市场等等。而在村口还有一个比较短暂摆放的市场那就是买点心的市场,这个市场以买水果、方便面、鸡蛋、酒类、炸油条、卖小吃的为主,主要是方便来串亲戚或看朋友的人准备的礼品。过了饭点他们就陆陆续续撤出了。赶集就没有这么热闹了。所以赶集只是简单家用生活物资交流的一个集贸市场。乡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一点的大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留守的大都是老的老小的小,还要负责自己家的庄稼,春种秋收、施肥拔草、养猪、放羊的时间占了他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村子里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有的只是晚上空闲就到隔壁邻舍串门,聊一聊庄稼收成,拨一拨别人的风流韵事,看一看电视。晚上十点过后,乡民都不约而同地灭灯休息,村子就变得黑森森、静悄悄,日复一日。能突破这种循环反复的,给乡民带来兴奋的,恐怕是只有赶集、赶会了。赶集、赶会成了农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今天驾车回家,也没注意猛然间发现前面有堵车现象,一想今天正好是该村的集市日子,车子慢慢已经进入到混乱的人车市场了,往回一看车流如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倒车也是不可能的,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开,开着开着发现这区区几百米的路程每前进一米都是那么的困难。也罢,索性找个空挡把车停下,也逛逛集市吧,反正出不去退不出。
看着人头躜动的集市,赶集的人真多呀!我暗暗的心里想,平时路过集市和自己亲自赶集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入秋好多天了,天气不是很热,携着暖煦煦的带有微凉的秋风就有了赶头,这是秋风把人们扯进来的吧?不是很宽广的马路两边已经被商户占的严严实实,小商贩的货车、三轮车、赶集人的电动车也都“突突”“呜呜”地开了进去。人流、车辆把偌大个空旷地占去了有一半,我感叹:“这个集可真大、真热闹啊!”
整天忙于工作的我难得有这样的心情放松放松,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大概有好些年没赶这样的集了。要不是堵车恐怕就又没这样的机会。今天也算赶个闲集,想着、想着,自己堵车时那焦躁的心绪平稳了许多,赶集的心情更放松了。
刚一走进热闹的集市,就听到不远处一中年女子在高声地骂着粗话,我听了心里很不爽。不过我想,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才能骂出口,走进跟前一看,是一辆骑电动车的男人压了一下这位妇女的脚,骑电动车的男人没有道歉,我想这么多人撞一下又不是故意的,又不算交通事故,就这个事也至于破口大骂?“你给她道个歉不就行了”那男人红着脸嘿嘿的朝我笑着。见我过来管闲事“我又不是故意的”“就因为你不是故意的,才要给人家说声对不起又怎样?不会说啊!”那妇女见有人在中间调和忙说:“算了、算了不和他一般见识,什么人!”。这位妇女堵着气转身走了,而这位算是肇事者吧,见我也想走,急忙拉住我“大哥,谢谢你,要不是你解围,今天算是丢人了!”“你也会说客气话呀?那刚才叫你给人家道歉你怎么不说呀?”“刚才撞了她,还没容我说话,她就指着我的鼻子说什么不长眼了、会不会骑车了,说了那么一大堆骂人的 话,我还怎么给她道歉呀!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吧?”“我是咱乡的驻村工作队的”“哦,怪不得你恁会说话嘞,你是干部一管事便没事了,你们工作队就是好,还是得谢谢你嘞。”“今天就这事?算了,谢什么,本来就不是事,你刚才要是表现好点,也许也就没事了,走吧、走吧,以后骑车慢着点。”“知道了大哥,谢谢了,以后有事了说一声就行,我姓孔,孔子的孔。”说着他用手指了指身后的那个村子“我就是前面的那个村的”“好知道了,赶紧去逛集吧。”围观的人散了,集市又恢复了刚才的热闹。我也为我今天的表现感到很满意,没想到堵了车赶个集还当了回交警的事故调解员。
不过这也说明了集市的松散和随便,各人干各人的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买东西的也是这家看看那家问问,货比三家,讨价还价嘛,谁的便宜卖谁的,公平交易。这样的集赶起来也轻松。
集市上空气中漂浮着一种说不出味道,呼吸着劣质的空气,听着嘈杂的环境,刺眼的阳光照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喧哗的街道没有一处的宁静。集市上摆放着多种多样的水果,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映入眼帘的具有代表性的有“魏县鸭梨”“魏县花生”“大名香油”“新疆大枣”……南来北往的水果抢占了集市;各种菜蔬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真是“菠菜韭菜藕,萝卜黄瓜葱,茄子豆角姜,白菜土豆蒜……蔬菜在集市占据了重要位置;鸡鸭鱼肉摆上了集市,鸡有活蹦乱跳的小公鸡,鱼有水箱里漂游的鲤鱼和鲈鱼,摊位上还摆放着猪头、心、肚、肠,猪下货的香味调起了人们的胃口;海鲜食品占据了集市一隅,还有叫卖糖葫芦的、卖小菜的、买日用品的、买衣服的、买季节性农具的、各种五金标准件、两块钱一件的小商品,针头线脑的、不管质量怎么样,反正价格很是诱人……这样的集不但囊括了城乡的优势,还囊括了全国各地的各种品牌的电器,现在的日子真好,要什么都有,也不分春夏秋冬和季节了百姓还缺什么呢?
小的时候,不但家里很穷整个社会都穷。物资匮乏,听到哪个村有会、或者赶集早几天就开始惦记着,心情会异常兴奋,经常问奶奶什么时候赶集啊。只有到了赶集的时候才会见识到各种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有好吃的东西,尽管知道有些东西买不起,有时候能看到也可以算是一饱眼福。赶集时总爱跟着奶奶,奶奶最爱我了,叫她给我买好吃的东西,奶奶只要一看到我撒娇,就知道我想得到什么。甚至在集市上花3分钱买根铅笔或削笔刀。
那时最稀罕的是夏天赶集能吃根冰棍,秋冬天赶集吃根糖葫芦了,看着小贩扛在肩膀上的糖葫芦整齐的插在稻草上,不时地转着肩膀的家伙 一边的吆喝着“糖葫芦,糖葫芦,糖葫芦呦”经常身后是跟着一串的小朋友。还有固定摊位上现场制作的,一个铁锅里冒着糖沫,熬着糖稀,把早已经串好的山楂,桔子瓣小贩手法很熟练的把串往锅里一沾,快速的又拿出来往铁板上一放,一个又好看又好吃的糖葫芦就算成了。有时一遍沾一遍摇一下吆喝一声,远远地就能听的到着清脆的声音“糖葫芦”的叫卖声。那带有穿透力的吆喝声传的很远很远。这些惨杂着各种商贩的叫卖声,汇成了一首奇妙欢快的交响曲。现在想想这就是儿时集市的声音。在集市中游走,那时候满大街都是人,大人小孩,老的少的,卖东西的小贩格外的多,卖东西的十分卖力,大声吆喝着,决不懈怠。买东西的也决不马虎,货比三家,舍不得多出一分钱,因为腰包都很羞涩。“钱不好赚哟”!“我们也不好挣呀”!在讨价声中不时传出买家与卖家的抱怨声。赶集的人特别喜欢在商贩的摊位前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用手摸来摸去,尔后再和商贩讨价还价,合适了在付款的时候再少给几毛钱,弄的商贩也没办法,只好做个人情赶忙说“算了算了,就当我送个人情,认个老乡”然后呵呵一笑,买家就为了占几毛钱的便宜,心里还美滋滋的感觉中大奖了似的 。小孩子则在衣服堆里人群里跑来跑去。更有趣极的事。买瓜果类的摊铺,赶集人走到那里都会顺手抓起一把瓜子尝尝,尝的差不多了,说声你这瓜子不好吃,就走了。到最后瓜子没卖出多少,地下瓜子皮一地。那时候的集贸市场物资很单一,没有跨季节性的物资,季节性的物资多。消费水平也有限,乡亲们都是期盼着在商场买不起的东西,能在赶集的市场以低于商场很多价格买到,当然质量肯定没保障,所以就有了什么b版货了、次品货了、还有打着出口转内销的旗号的,让那些喜欢脸面的人,也能得到满足。上次我就在集市上买到一组只有在这样的集市上才能买的到的一组纯手工打造的家用锄地的小锄头、铲子,这些东西看似很简单,但是你在家开发一片小菜地,锄地松土很实用,这些肯定在别处买不到。
长大后,赶集没有了曾经的感觉,少了一份渴望,不再对集市上的事物感到新鲜,挂着的衣服也没有喜欢的了,糖果就那么几样,买的人不是很多,大多是逛集市了,铺子小了 小贩少了,没有了吆喝的声音,没有了扛着糖葫芦的大叔,没有了大石磨磨香油,没有了儿时最爱看的吹糖人,变花猴上杆。替代过去记忆的是电动玩具、烤面包。手工操作的换成了机器吆喝声变成了大喇叭,三个轮子的两个轮子的电动车比比皆是。我闲逛了好一阵,看看这个也想买,那个也不错,集市上鲜美的货物让人动心,于是乎,买了几斤当地的无公害蔬菜。到了晌午,街上的人少了很多,大家都到饭馆吃饭去了。逛累了我便在一处买小吃的摊位前坐下,要了一份魏县大锅菜,这种带有乡村味道的大锅菜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市里也有买魏县大锅菜的,可是这是烧柴火做的,和用煤气做的其味道就是不同。细致的我在品尝大锅菜的同时,还在品味着当地的特色。味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吃大锅菜也不仅仅是为了唤起味觉记忆,“对,就是这个味”,反而成了一种传统、一种仪式。每次回家迫不及待地要自己去做一锅大锅菜,仿佛是为了举行一场秘而不宣的仪式似的。
今天赶集,让我体验到了久未体验的生活,让我重温了过去集市与现在集市的不同,感受了城乡结合部集市的不同色彩,有了新的收获。这个车堵得值,这个集赶得值得。赶出了乡村的风姿,赶出了乡村的特点,赶出了秋天的烂漫。看着现在变化中的集市,我买的鸡腿都会有土鸡的味道。想着过去集市上所售卖的色调单一的商品,以至于看到了人们集聚在那里,有的看镰刀的,有的看犁杖的,有的看车具的、有的买衣服的……从人们的脸上看出了农民的本色,看到了农民对好的社会之变化的喜悦之情。我不禁想:那个头发乱蓬蓬的青年,他站在田里,收割庄稼的姿势是什么样子;那个满手老茧的老农犁地是什么样的神态,他会对气候有什么样的敏感度、当收割了能收获多少?换取多少?是他们最关心的……是啊,这点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现在的集市已经与过去的带有贫困性质的集市告别了,这种告别是永远的。是社会的改变,拉动了一域的城乡集市贸易,是社会的改变,激活了一方城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