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内丘县西部的太行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小西村。走进小西村,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古老。村内随处可见历代古民居,建筑古朴典雅,充满历史的沧桑。
一到村中央,最先入目的是一棵古槐。槐树高大、粗壮,枝干虬曲苍劲,硕大的树冠像一把利刃直插入空中。相传,自明朝燕王(朱棣)扫北后,先祖们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地下搬迁到此居住后,他们常思念故乡,为此在村中央栽下了这颗古槐,人称“明槐”。
如今的古槐已经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槐树,和树下的两座古庙一样,充满了灵气,树身上系着村里的善男信女敬献的红绣球
。
树下一座三官庙一座土地庙与古槐年代相当。虽然经过多次返修,但仍旧庙貌简陋,满是古老岁月留下的痕迹。据说,两座庙特别灵验,有求必应。三官庙内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民间一直以来就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过了三官庙向北走,路西的土地庙是三间带厦檐的房子,厦檐挂落虽有破损,但雕刻十分精美,可见工匠技艺精湛。土地庙门窗宽大,一码三箭式的棂花,落落大方,寓意着土地爷用他那强大的力量保护村庄平安。每个人的平安健康,每一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土地爷的保佑吧。
一条自北向南的小河从村中间穿过,街道紧贴小河西侧,有小桥与村东相通。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中的古建筑很引人注意,街道西边临街的六七家古门楼连成一片,古色古香,颇有特色。据说,现存最早的老宅建于明朝,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因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雨雪侵袭,有的门楼已经有些破落,但那昂扬的墀头上砖雕花饰的挑檐,雕刻有“福禄祯祥”、“山明水秀”等寄托着美好向往的文字和中国结、兰花、麒麟等吉祥物的青砖,还有彩绘的斗拱、木枋、门头梁、挂落……都清晰可见。不难想象出昔日房屋主人的尊贵,家境的殷实。这些大院里当年可能是住着饱读诗书的秀才,悬梁刺股,埋头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院主人也可能是声名显赫的乡绅,家财万贯却不吝啬,仗义疏财,乐善好施。
一位老者引我来到街道东边的一处院落前,他告诉我这里更有看头。院门锁闭,看样子好多年没有住过人了。只能看出北面的正房是一座二层楼,其余为一层。门楼飞椽出檐,起脊扣瓦。门楼的各种建筑构件保存较为完整,雕刻精致。门楼的的墀头上部与其它民居的门楼相同,是弧形戗沿砖,砖雕花朵。中间的炉顶为冠帽式结构,不知何故中间的吉祥词语看不清了。下部是门庭造型,各有两扇门,应该是象征门庭富贵吧。门楣上面阴刻“喻义堂”三字,当年这里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妙手仁心、悬壶济世的良医吧,望闻问切,笔书汤头,针通经络,灸调阴阳,解除乡邻病痛之苦。房屋主人更有可能是一位富甲一方的药材商。坐在堂屋里喝茶的老板、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的账房先生,忙着晾晒药材的小伙计,还有各地前来洽谈生意、买卖药材的商贾……不管怎样,当年这里肯定是小西村最红火的地方之一吧。领我前来的老者告诉我,抗日战争期间,内丘县抗日县政府的县长曾长期在“喻义堂”办公居住。
小西村的古槐、古庙、古民居,甚至每一块石头,都和小西村的人民一同走过了沧桑的岁月,见证了小西村的起伏兴衰,庇护着小西村一代又一代的儿女,孕育出小西村乃至整个内丘西部太行山区的古老文明。
写于2018年1月27日
【作者介绍】赵志民,七零后,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在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明办组织的“新农村、新春联”征集活动中获优秀奖。作品散见于《河北农民报》《北方农村报》《牛城晚报》《内丘报》和京津冀文化网、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