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来山倒,人去心空——读张月娥散文集《面对》
我被一种力量冲击着,是她的情 ?是她的书?是她的人?
和她在一条街上住着,相识于太行山的前南峪,相识于这条叫休门的街,相识于她给我的自著书《面对》里。
几天里,我沉浸在这部《面对》里不能自己。知其人于书,知其书于人。是作者用她那排山倒海般的情荡涤着我的灵魂。每每扣书冥想:世间情为何物?情难道就是这样一种不能自己的力量?不能自己了,于是倾泻出来,于是喷薄出来,于是整个世界给情让道,于是情豁然站在世界的峰顶。
作者的情跟着最后几年的母亲在剧烈跳动,QQ空间记录下了这起伏跌宕的心电图。作者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就在于作者没想着打动什么读者,她面对的不是读者而是母亲。是一个腰弓成拱桥般的母亲,是一个蜷缩成一团的母亲;是一个曾给老疙瘩的她做了唯一一碗拨粉的母亲,是一个能呼唤她“六 、六,好亲”的母亲。
情来山倒,人去心空.
面对最后几年光景的母亲,作者没有将母亲拒之千里之外,在母亲面前没有理由,只有掰开揉碎的情,只有柔肠寸断的心,只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日日夜夜。听到她最多的是“我要回家,明日启程。”看到她最多的文字还是“回家!回家!赶紧回家!”是母亲的那根红线牵连着老疙瘩六、六的心,是母亲的那根红线串连着字字珠玑的文章如泣如诉,滴泪滴血。多少次她失眠地“躺在母亲的身边等天亮”,多少次她酥软在母亲那一声:“六、六,好亲”的母爱中;多少次她魂丢在“盈着粼粼的波光,犹如一泓蓝蓝的湖面,闪动着灵灵的泪光”母亲的眼神里,多少次她凝神在母亲那一座弯弯的拱桥上。
蛾子的散文以抒情见长,情在她柔弱的身躯里舒展,情在她脆弱的神经里绷紧;情在她温馨的心里咀嚼,情在她纤细的指间里喷薄。于是,母亲的猪骨头汤她品尝到“之所以香醉,是娘放了一颗爱心。”于是,{母亲 }“只要她在,那个家,我们啥时想回就回,而且回得理直气壮,气吞山河。”
在作者的整部书里,随处可见她提及母亲,母亲是她无形的力量:“母亲生下我们,是赋予我们一次体验生命历程的权力和自由。希望我们好好地活着,享受生命日新月异、曲折多度的历程。醇享甜酸苦辣咸的人生况味。””我的母亲,以淳朴的道德法则践行并驯化我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当我捧着大学录取的通知书,向我的故乡辞行时,沧桑多半生的爹娘由衷地笑了。“”当我拿起梳子为母亲梳头时,母亲已经贴骨的头皮没有了丝毫的弹性和柔软,缠绕两鬓的银丝,纤细枯脆,稍有不慎仿佛会纷纷戳落。母亲的生命,如同一盏微弱昏黄的油灯,虽然扑闪着光明,可是,一旦有一阵疾风吹来,母亲------这豆油灯瞬时间即将熄灭。“是母亲激励着她,她面对事业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体现着她的倔强性格。她面对家里的客人,感受到的是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她面对女儿的不羁,触动的是她不能放任自流的责任,她面对着生活以”千字人生“来感悟。一点一滴只要能触动心灵就见诸笔端;只要能见诸笔端就升华心灵。我想,若干年后,作者再看自己的这本书时,会惊诧自己是这么走过来的,是用文字的精神食粮来饱满着自己那峥嵘的岁月;是用文字的 Q Q空间充斥着自己渴望追求的大千世界。
贤妻良母的形象在女儿那不免流露出来。女儿小升初时要剪掉蓄了多年的长发,就在她要亲手剪掉那已经谈好卖180元的长发时,收头发的失望了。她不忍剪掉这意义非凡的一头长发。在理发馆,她郑重其事地让理发师梳理好长发,剪掉后,她小心翼翼地,像身上掉下来的肉一样,将女儿的长发保存了起来。她对女儿希望,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希望一样;”永远笃信,我的女儿可以平凡,但,一定不甘于做一个平庸之人。“因为读者看到,她自己毕定不是一个平庸之人。
《那年、那月、那日、那双手》可以说是全书的”纲“。文中说自己:”不禁又恍惚醒悟:那年、那月、那日,描绘者或镌刻者都离不开的,是那双手“是那双母亲的手,是那双爱人的手,是那双女儿的手;是那双藤一般粗糙的母亲的手,是那双左手摸右手般的爱人的手,是那双柔软得如同自己一块心头肉的女儿的手;是那双甘心为我付出的母亲的手,是那双甘愿与自己相依相伴的爱人的手,是那双不甘一辈子被我所牵的女儿的手。
对待写作,娥子感觉到:”以往的日子里,因为偶尔小书些碎文,日子竟像是打理出一丝的诗情画意来。“这一点读者有着同感。在写作的日子里,确实过的很滋润,因为自己的乐趣就在其中啊。
清新的语言是散文的魅力,是作者赋予作品的艺术所在。信手拈来于平凡见不凡,自然贴切于天然见趣成;不雕不琢而美不胜收,不雅不颂而辉生殿堂。蛾子当之无愧。像“童年的冬天······可以痛透肤骨,却未曾冻僵我一丝的欢笑。”可是平凡见不凡?像“累了,烦了学天做一个会泄烦忧的人,哭一哭,洒一洒泪。”可是天然见趣成?像“不知春姑娘赶了多少脚力,一夜之间,竟悄悄染绿了凄凄的枯草。”可是美不胜收?像“在我灵魂的深处,一直渴求秉持一份纯真自我的裸色,行走于江湖。”可是辉生殿堂?
品味蛾子常从其抒情中发现哲理,从其抒情中窥见心迹;从其抒情中见其伊人,从其抒情中闻其韵律。读到《风铃再响的时候》我被文中提到的绣莲小镇所吸引。那是我和作者共同毗邻的一个苗家饭店。熟悉绣莲小镇是我几乎天天过往于此,并且在那里吃过饭。而作者能听到悬挂在门楣上的风铃,我却不曾体会到。作者从风铃声中听到了十七年前的风铃再响则更是别具匠心:
“当风铃响起的时候
是我委托风儿
遥寄给你美丽的祝福
在悦耳动听的铃声里
是我拨动心底的琴弦
和你喃喃细语
亲爱的朋友
祝你一生幸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情感。
还是为该书作序的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炳吉说得好“蛾子作品的另一个闪光点就是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事,抒情和怀旧的情绪里。她不仅在生活的长河中漫渡,还注意瞭望两岸的风景;她不仅注意瞭望两岸的风景,还透过风景发现比风景更美、更深刻的东西,那就是深藏、遍布在《面对》中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之所以写这篇读后感,一是送书给我便视为同仁,二来证明我确实拜读过了。蛾子的一部《面对》可说是其所经历的全部感情,还是那句话:知其人于书,知其书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