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早期记忆之扫房
早期记忆之扫房
作者:徐树仁

     在北方的传统习俗中,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有一个扫尘日。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要除“陈”(尘)布新,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被褥衣物等。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扫房的目的本着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反应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盼,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干净、讲卫生的传统。

    庄稼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扫尘日”,也不懂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反正按照习俗在小年以后、除夕以前要把房子清扫一下,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招待宾客。小年过后,挑选天气比较晴朗、阳光比较充足的一天,搬出屋里的被窝等物件,把房屋彻底清扫一遍。

    旧时房屋都是土木结构,堂屋与住室之间相隔的“山子”上有一根大梁。大梁上边架着檩子,檩子上边架着椽子,这样大梁与椽子之间就存在很大的空隙。为了保温,也为了避免堂屋烧火做饭时的烟气蔓延到屋里,在大梁上用土坯竖着垒起来。如果住室是两间或是一间半,中间还会有一道明梁。加上房屋密封性能不好,日积月累,在大梁上就会积攒很多的灰尘;作为框架的檩子与椽子之间、椽子撑起的苇笆之间也会有灰尘存在。依次搬出屋子里的物品放到屋外的桌子板凳上,不便搬走的用被单等盖好,穿上耐脏的衣服,把头包好,拿起长木棍绑好的笤帚,开始扫房。

    积攒了一年的灰尘用笤帚一扫,顿时弥漫在整个屋子里。顾不上严冬的寒冷,打开木櫈的窗户挂在檩子的铁钩上。灰尘随着些许的热量飘出去的同时,冷空气也冲进屋里,形成对流。耐不住灰尘侵袭的扫房人跑到屋外透气,不仅全身、就连鼻孔里都满是灰尘,吐口吐沫都是黑色。稍稍透口气,再次冲进屋子进行清扫,年前的功夫是有限的。

    扫完屋顶的灰尘,接着清理炕上、板柜、犄角旮旯以及遮盖物上的灰尘。最后,这些灰尘落到了地上,再一起清理出去。清理干净了放下钩子上的木窗,把放到屋外的被子等物品一一搬回来,洗头洗脸、擦洗身子(过去农村是不具备冬季洗澡条件的),一小天儿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烧水清洗衣服及拆洗被褥等,弄得忙忙活活。

    后来给老屋吊上石膏棚顶,灰尘明显少多了。扫房日照常扫房,但不见了往日的土头灰脑。不过是把犄角旮旯的蜘蛛网用笤帚罩一下,家具稍微清扫、擦洗一下完事。至于后来盖的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密闭的非常严实,基本没有灰尘侵入。再吊上各种样式的顶棚,加上平时的打理,扫房日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扫房日,不仅扫除生活中的垃圾,也是一种美好的祈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也算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下一篇] 早期记忆之大年初一拜年

[上一篇] 记忆中的年根儿累并快乐着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