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秋之韵来山如画
秋之韵来山如画
作者:刘洪云

     9月9日,北京下了一整天的秋雨,给都城长时间的闷热冲刷了个一干二净。9月10日,有一支小型的文学旗舰成员早八点就分头赶到了东直门公交大厅,平均古稀年龄的老年卡刷过,918路公交就准时地驶向了城外-顺义。这里是中国作协会员许福元老师的家乡,《秋之韵》文学群就诞生于此。       2022年9月,文友们冲破了疫情的羁绊,结伴来看望德高望重的许福元老师,浓烈的文学氛围交织起文友的创作激情,大家笙歌起舞,吟诗作賦,相识文学,知己文友,北京西城楹联学会副会长罗雨笙脱口而出的‘秋之韵’三个大字,就地生根,让北京城又诞生出了一支文学舰队。我在此文中隆重地称《秋之韵》为<旗舰>,其理由是,它不仅生在莲花山下,还成长于顺义八大景之一‘洋桥破浪’之滨。时代变迁,乡村脱贫,乡下盛景已经从鲁迅先生小说中所描述的城乡之别的苦涩中走了出来,不仅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的选择,也成为了城内文友们的向往之地。文化的摇篮起始于广阔的农村,复兴与广阔的农村的时代正在或已经到来了。而《秋之韵》顺应了这个时代。它不同于北京所有的文学群体,这是一支踏踏实实做学问、一心一意搞创作的文学群体。‘文潜雄浑开前路,无己深幽助晚成。老我苦心知己解,相逢差足慰平生。’就是这支文学群的真实写照。 《秋之韵》成立一年来,许福元的三十六万字历史长篇、罗雨笙的诗集、高峰霜和夏老师的短文诸见报端、还有正在深扎在作品的探究之中,积蓄待发......。它因为有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珍稀人才--许福元,他就是文友们的旗手。自从二十年前参加了文化宫的文学创作学习班,之后他的文学梦已经点燃就把文学创作当成了他的使命,已经出版的六本书。他三年前又捐助顺义文学发展基金十万元,为此又建立起了‘许福元文学创作工作室’,扛起了顺义区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大旗。今年77岁的他说:“吾以衰朽之躯,以命下注,拼力一搏,决然无悔。”他就是有着坚毅韧性和甘愿牺牲的精神、又力求‘青山不墨千秋画,追摹古人得高趣’的一位脚踏实地的文学创作者,文学群里的佼佼者。 许福元老师的谦和平实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他写顺义的语言,也写顺义的古今趣事,偶尔有写周游列国的游记。在写历史长篇时还借阅了我的好友陈杰老师的《民国初年》一书,力求文化的真实性。许福元就是因为有了对文学的崇敬之心、神圣之责才写出了感人的不朽之作《洋桥破浪》。

    ‘一年一度秋风劲,’下一步他将转向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探究之中。莲花山因他的果园文化而出名,慕名前来的城内大批的文友们络绎不绝,果园文化成了他的名片,成了顺义民间文化创作的营地。前来学习、探讨当今文学创作的经验和精髓时发现:‘精髓就在许福元给新版历史小说《洋桥破浪》的自序里;就在自序的题目里--‘落笔之处是家乡’;就在把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唯美的文字加工升华而进行创作的过程里。 ’正如中国作协会员高峰霜老师对《秋之韵》的浓墨重彩,以‘春华秋实’落笔主峰,又综合了罗雨笙、刘洪云的联意,即代表全体文友的意愿,欣然兼修而成两侧之岭:‘许福元老师果园,春风化雨;秋之韵文友群,情深谊长。’呈现出春播勤奋、秋获果实的诠释之意,一幅清爽而浓烈的画面呈现在莲花山下,一抹‘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盛景扑面而来。许福元老师很中肯地表示:“我要把这最珍贵的、有纪念意义的情结之品高悬与<许福元文学创作工作室>里。”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阵清爽,一片云岚,车窗外的景色一新,经过首都机场,拐个弯是顺义老年公寓,时程两个小时来到了-顺义。许福元说:顺义的秋天是瑰丽的,五彩浅山,张灯结彩。祝愿《秋之韵》文化特色常新,以旗舰精神迎接明年两周岁。 2023-9-10与北京

[上一篇] 在大学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一碗蕈(xùn)油面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