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年一进腊月,心情就与以往不同,那种兴奋,激动,期待溢于言表,总感觉那种让人休闲娱乐,心花怒放的节日已经唾手可得了。
过年,是一个古老的叫法,较时髦的称呼管这节日叫春节,过年也好,春节也罢,反正都是一个日子,都是人们盼望的,翘首以待的。
到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吃腊八粥,甜甜的,喝完一碗又想喝下一碗,这也许就是年的前奏吧。
到了腊月二十三,早早的就在灶王爷板上放上一碗玉米与一把干草,说是先给灶王爷的马喂饱,以备晚上送灶王爷上天时那马有劲,跑得快。晚上家家户户鞭炮轰鸣,家里的主人小心翼翼的把画有灶王爷的那张画取下来,一边喃喃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边轻轻地把那张画烧掉,就算是把灶王爷送上天去了。人们把腊月二十三也叫做小年。
到了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上午上供,那是一种心灵虔诚,企盼,圆满的表现,在供桌上摆上菜,馒头,蜡烛,香炉,在财神那张大画的下面再贴上画有全神的那张小纸画,上面画有许多神的头像,然后点上蜡烛,点上三株香,磕上几个头,就算上供大吉了。
灶王爷板上又贴上了一张新的灶王爷画,也摆上供,放上一盘菜,一碗馒头,就算把灶王爷又重新请了回来,保佑新的一年全家人的平安与幸福。 然后,就是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那种年的情景,味道,气氛,的的确确充斥在大街小巷,伴随鞭炮的噼啪声,轰鸣声,那种令人别有一番心情的新年确确实实来到了。
【二】
腊月三十下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手,包饺子,不但包出三十晚上的,还要把正月初一早晨的,正月初二早晨的饺子都要包出来,俗话说:“初一的饺子初二下,不知日子发多大”。
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炒上几个盘子,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餐桌推杯问盏,喜气洋洋,喝得面红耳赤,好不快活。
三十晚上,天一见黑,各家各户就把家里所有的灯头都点亮起来,不论是正房的,偏房的,厨房的,卫生间的,大门口的,都统统点亮起来,家里家外,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统统亮如白昼,到处灯火通明,映衬着大小门口那红红的对联,真是一派节日气氛扑面而来,让人的心情甚是激动与澎湃,你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绝对体会不出来这种节日的喜庆氛围,这种令你终身难忘的情景与激情,也就是你年年盼年的情节。
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这里还要“放灯”,所谓放灯就是在大锅里放上油与锯末搅拌在一起,然后将大锅放到三马车上,用火将油和锯末搅拌好的“材料”点亮起来,开着三马车慢慢地围着村子转,并且把大锅里燃烧的“材料”用工具弄出来,一堆堆沿道路旁边摆放妥当。那一堆堆点亮的灯,红彤彤,亮闪闪,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龙翩翩起舞,飒是好看,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时还要燃放烟花与爆竹,远远近近彩花不断,轰鸣不停,好像整个除夕晚上都要沸腾了。
一切该做的事情做完后,远远近近都渐渐清静了起来,街上的游人明显见少,大多都围坐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了,也有的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准备去学习“一百三十六号文件”去了。
【三】
钟声敲响,新年来到,一切旧的都已过去,一切新的即将开始。新的一年正月初一凌晨四,五点钟左右,远远近近则开始鞭炮轰鸣,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就像是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对决,厮杀,无数的枪炮,无数的巨响,震耳欲聋,让人真真地感觉到场面的宏大,气势的宏伟,那种声响,那种轰鸣,让你回味无穷,让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过年的魅力吧,这就是过年的震撼吧,这也就是年在你的一生中都不能抹去的记忆的原因吧。
在鞭炮声中,家家户户开始煮饺子,开始吃饺子,吃完饺子收拾好屋里屋外,这时天也蒙蒙亮了,街上传来了熙熙攘攘的声音,拜年开始了。走街串户,你来我往,小孩给大人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见面问好,互相寒暄,忙的不亦乐乎。大概忙到早晨八九点钟,拜年基本结束,街上的行人也逐渐稀少起来,初一早晨的忙碌也将告一段落,远近的轰鸣声也渐渐暗淡下去,心情逐渐平静,身心慢慢放松,年就这样过来了。
正月初二早晨还要有一番鞭炮齐鸣,那是家家户户去坟地给祖宗上坟,祭祖,烧香磕头,送纸钱,整个大地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断,气势也够宏大。
祭完祖,就开始走亲戚,去远方的亲戚家拜访,嘘寒问暖,联络感情。不论亲戚多少,都要走那么二三天才能结束。
然后就是过破五{捏小人嘴},过十五{元宵节},过二十五{打囤节},过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番折腾后,年就确实离我们远去了,盼望的是来年的春节——下一个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