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作者提供)
秋风从黄土坡上吹来,河中的芦苇在风中摇荡,轻盈的芦花在天空飘舞,弥漫在整个村庄,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朋友最后送别。经历了百年风雨的陈家老屋门口已经挂上了白幡,大门口都是进进出出的人流,哭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悲痛笼罩在农家院落,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带着一生的坎坷和牵挂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
曾祖父陈庆玉,1903年出生在河北省赞皇县饶羊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陈氏先祖顺意公于康熙年间从本县南潘村迁居饶羊村,至曾祖父这一辈已是第九代。曾祖父的爷爷陈吉兴为人和善、聪慧勤劳,是个有文化的庄户人,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陈吉兴年轻时有胆有谋,敢闯敢干,除了精心耕作几亩良田,还经营棉花籽油生意。听村里年龄大的老人讲,我们家族的创业发家是十分不容易的,当时家里就三间平房,屋里盘了一个大炕,放了几件家具和农具,屋内空间狭窄,几无落脚之处。经营棉花籽油生意,先要收购棉花籽,再压榨成油,由于室内空间有限,每天白天把棉花籽盛在几个大簸箕里放到炕上,等晚上睡觉的时候再搬到地下,日子过得很是辛苦。陈吉兴做生意以诚为本,靠信誉经营,有次南乡有人在集市买他的油,走得匆忙把置买的年货丢在他的摊位上,等散市之后陈吉兴赶了十几里路到失主所在村庄把东西还给了对方,受到众乡亲称赞。经过几年的经营,陈吉兴生意越来越红火,也积攒了一些钱财,于是开始买田置业,陆陆续续购买了几十亩良田,数十亩芦苇地,家里新盖了一座四合院,成为饶羊村头门大户,今天家族仍保留着数十张陈吉兴留下的田契地契。正当陈吉兴事业兴旺之时,孰知灾祸已经悄悄降临,他的结发妻子不幸因病去世,这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妻子与他相扶相爱同甘共苦,受了半辈子的罪,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却不幸离开人世。陈吉兴深爱自己的妻子,多次有人上门提亲让其续弦,都被他婉言谢绝,但家里没有女人支撑的日子确实过得异常艰辛,上有二老需要照顾,下有幼子需要照看,生意还需要有人帮忙打理,迫于各方面压力,最后又娶了一位妻子。陈吉兴在生活上十分节俭,创业之初生活艰难日子过得清贫,等到生活富裕之后仍旧保持节俭家风,在做饭时都是数着米粒下锅,他深知农民生活的疾苦,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常常教育儿子农民的日子就是苦出来的,奢靡容易败家,一定要节衣缩食过日子。陈吉兴十分重视读书,耕作之余常常秉烛夜读,他的耕读精神深深影响了儿子,独子陈珠自幼好学,十余岁考取了秀才功名,正当潜心苦读,准备参加乡试时,陈吉兴不幸去世,终年五十六岁。陈吉兴走了,留给后人的是踏实做事和诚信做人的良好家风。
曾祖父的父亲陈珠是一位饱学之士,更是一位大仁大善的乡贤。陈珠出生在耕读之家,自幼酷爱读书,精通四书五经、医学、易学,年幼时家庭富裕,但仍克勤克俭,严守家风。陈珠幼年时母亲早逝,继母慈善,对其关爱有加,待到年长谈婚论嫁时,提亲者踏破门槛,周围村庄很多大户人家仰慕陈家品德,想和陈家攀亲,继母经过细心筛选,挑了三个家风较好的姑娘,这三家都是当地名门大户,和陈家世代交好,谁家都不好推辞,谁家也都不肯退让,到底娶谁家姑娘实难定夺,陈家无奈只好让儿子抓阄决定,抓阄前陈珠早闻有家姑娘面容较黑性格较强,对其十分害怕,可是不偏不倚最后就抓到了这个姑娘,自己没有选择只好娶进了家门。陈珠继承父业,勤俭持家,把家业打理的井井有条,良田已过百亩,村里几道沟的芦苇地都为其所有。芦苇在旧社会是个宝,用芦苇编制的苇席可以用来铺炕,也可以用来盖粮食,盖房时在房顶铺的笆子也是用芦苇编制,芦苇韧性好经久耐用,编制的各种用品很受百姓喜爱。陈珠心灵手巧,编制苇席既快又好,是饶羊村头号把式,慕名来拜师求学者众多。赞皇苇席数饶羊,饶羊苇席看陈家。陈家拥有苇塘数十亩,到秋后芦苇收割时,陈家雇佣十几人帮忙收割,村外麦场上芦苇堆得一垛连一垛,远远望去浩浩荡荡像前行的队伍,甚是壮观。待到入冬后,是编制苇席的繁忙季节,陈珠领着十几个弟子在家里开始忙碌起来,一冬下来能编制苇席上千个,为了让弟子学习,陈珠刻着自家五间大的房顶编了一个巨大席子,当时还没有世界吉尼斯纪录,有的话估计应该能入选。陈珠为人善良、和睦乡里,每当谁家有灾有难都会给予帮助,家里雇佣的长工当自家人一样对待,每次都多给一些工钱,院子里安着石碾,义务用自家牲口帮助乡亲们磨面碾米,每当村里有说书艺人和乞丐乞讨都安排住在自家厢房,到吃饭时备上热汤热饭,陈家是远近闻名的和善人家。陈珠坚持耕读传家,一边耕作一边读书,家里有专门的书房芝兰室,里面收藏了大量图书,每当有农家子弟想读书学习时都免费赠送,1938年日本侵略者到饶羊村抢掠,乡亲们害怕烧房子都把柴草从家里抱走,陈家书籍太多没能及时转移完,被日军一把火把书烧了连带把房子也烧了,日军走后邻村和本村乡亲才帮忙把火泼灭,厢房被烧塌了,几间主房完整保留。陈珠慷慨捐助、造福乡里,村里需要建祠堂修桥盖庙他都慷慨解囊,至今村里老辈人还流传着那座桥是他帮助修建的,那座庙是在他义务捐助下建造的。陈珠广行善事、和睦乡亲的家风对后人影响深远。
陈庆玉是幸运的,他生在一个富裕的和善之家,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幼年遭遇了很多坎坷。陈家虽然富裕但人丁不旺,两代单传,在旧社会的农村都祈求多子多福,陈庆玉出生前两个孩子都夭折了,他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好,陈珠从医书上看到南瓜子有重要价值,一直炒南瓜子仁给儿子吃,幼年靠吃南瓜子逐渐成长。祸不单行,陈庆玉刚开始懂事,母亲郝氏撒手人寰离他而去,孤苦伶仃和父亲为伴。父亲为了更好照顾孩子,娶了嘉应寺村王氏为妻,王氏聪明能干操持家务,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家庭逐渐有了人气,陈家的香火逐渐旺了起来。
陈庆玉受父亲影响,性格温顺、忠厚本分,从小跟着父亲读书识字,学习农活和编苇席手艺,也是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他年轻时就开始帮助父亲料理生意,负责往外地卖苇席,远走山西、邢台、保定等地,在县城专门开设了大店铺,承揽了赞皇城大半苇席销售,生意达到鼎盛时期。陈庆玉十五岁时,逐渐有人开始上门提亲,家里相中了回车村大户范家一女子,农村俗语女大三抱金砖,范氏1900年出生,正好比他大三岁,介绍当年就入了门成了亲。范氏老实本分勤劳能干,入门就挑起了家里重担,天天围着三台转,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利利落落,对父母极其孝顺,每次饭前必端饭送筷,对弟弟妹妹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由于弟弟妹妹年龄较小,经常跟着大嫂睡觉。1919年陈庆玉的长子出生,当天夜里陈珠夜观天象说孩子有福弟兄们以后少不了,于是给取名陈增群,果不其然后来陈庆玉夫妇连生七子,陈家兄弟终于成群结队,也实现了陈家几代先人想人丁兴旺的梦想。
陈庆玉和父亲一样为人乐善好施,妻子笃信佛教更是虔诚至极,陈家依旧是村里乞讨者的收养所,经常收留一些卖艺乞讨人员。本村马氏夫妇全是盲人,不能劳作,全靠说书为生,经常在陈家老宅门口说书卖艺,每到饭点陈庆玉妻子常给把饭备好,马氏有一子常跟着父母说书,每到陈家宅门口都由范氏负责照看,范氏待他如自己的孩子,常常父母说书到半夜,他就在范氏怀里甜美入睡,至今马氏儿子仍然感念曾祖母的恩情。也常有风水先生来陈家讨水喝讨饭吃,见陈庆玉夫妇为人善良,说道此等行善人家虽然坟地和家宅风水不是上等,但是数代行善积下大德,后代必定人丁兴旺家业富足,人品就是上等的风水,此等人家无论坟地看到什么地方都会有福气相照。
陈庆玉虽然儿子众多,但教子有方,家庭和睦。他十分热爱孩子,从集市回来经常不忘给孩子们买一些吃的东西。家里孩子众多,每到吃饭时大手小手一起往锅里伸,陈庆玉总是把好吃的先留给孩子们,自己最后才吃。陈庆玉虽是继母,但是对弟弟妹妹非常关心和照顾,分家时把新房子让给两个弟弟,自己住陈家老宅,两个弟弟对他也十分敬重,有事常找哥哥一起商量。陈庆玉常教育孩子们恪守家道,做朴实的庄户人,虽然有七个儿子,长子和幼子相差二十多岁,七个儿子全部结婚后,整个家庭人口剧增,陈庆玉有孙子16人,孙女9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家庭仍旧和睦友好,从来没有闹过矛盾,全家人长幼有序互敬互重,堪称饶羊村的典范。
陈庆玉深明大义、爱国爱家,是一个积极支持革命事业的人。陈家是饶羊村大户人家,虽然后来子孙众多,已经不是非常富足,但是仍然是村中比较富裕家庭。土改时期,陈庆玉和继母支持革命事业,全力支持儿子和弟弟参军,把家里部分田地和房屋无偿献给集体。弟弟陈庆魁跟随刘邓大军作战,在战斗中十分英勇,常常冲锋在第一线,屡立战功,被提拔为排长,在解放山西临汾战斗中我军伤亡惨重,部分战士心理受挫,陈庆魁说不拿下临汾城死不瞑目,第一个冲了上去,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临汾终于迎来了解放。1948年在解放山西榆次战斗中,陈庆魁率领战士英勇作战,不幸被炮弹击中英勇牺牲,把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洒在了三晋大地,时年19岁,陈庆玉听到弟弟牺牲噩耗,十分悲痛,率儿子远赴山西把灵柩运回了老家,把三子过继给了弟弟帮助赡养老人。陈庆玉并没有因为弟弟的牺牲而退缩,弟弟牺牲送自己儿子上战场,一共七个儿子有四个参过军,还动员女眷参加革命,弟妹和二儿媳都是担任过村妇女主任。陈氏家族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牺牲,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祖辈人血染的风采,在陈庆玉的孙子辈和重孙辈都有人参军报国,祖孙四代从军保家卫国,可谓一门忠烈,在赞皇县绝无仅有,伟大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们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陈庆玉的命运是坎坷的,人生的大不幸几乎他都遇到了。幼年丧母已经对他打击重重,人生的不幸没想到在晚年再一次向他袭来。陈庆玉非常疼爱幼子陈群阳,对他寄予厚望,节衣缩食供其读书到中学毕业,陈群阳不负期望也非常上进好学,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后生。1982年的一个黄昏噩耗传来,陈群阳在劳动时出现意外逝世,时年39岁,陈庆玉强忍着满眼泪水,安慰儿媳和孙子孙女们,处理完后事后继续帮助养育一个十二岁和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幼年丧母老来丧子是人生的大不幸,但并没有把陈庆玉打倒,他仍旧对生活乐观豁达,尽管八十岁高龄仍旧下地干活,闲下来时还帮助照顾孙子们和重孙们。
陈庆玉继承耕读家风,不仅自己农闲时看书读报,还十分注重孩子教育,常鼓励孩子们读书识字,七个儿子都有一定文化,孙子们不少都是中学毕业,曾孙辈有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博士硕士大学生十余人。他常常教育后代要老实本分做人,干一行爱一行,现在有曾孙20人、曾孙女15人,曾外孙和孙女25人,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都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第五代有子孙30余人,都在认真读书学习,准备将来报效国家。
1985年的秋天,当第一缕秋风从冀西丘陵吹过,陈庆玉依旧坐在陈家老宅大门口,看着远处的太行群山,看着他深爱的饶羊大地,独自享受着人生最后一份秋光。他感慨祖父活了56岁,父亲活了58岁,自己已经83岁,而今儿孙满堂子孝孙贤,人生足以,死而无憾。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陈庆玉像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就躺下休息,这一睡竟成永眠,第二天早上孙子给送饭时发现老人已无疾而终。陈庆玉是微笑着走的,这是他一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陈庆玉是幸福着走的,因为他一生追求仁善,陈庆玉是放心着走的,因为他的良好家风已传给后人。
芦花飞舞,洁白如雪,长长的送葬队伍绵延数百米,全村的成年男子都来帮助抬棺,全村的老少都出来目送,西岭含悲,南河呜咽,一声声唢呐响彻云天,一位老人默默地走了,永远地长眠在了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的这片黄土地上。陈庆玉离我们而去,但“祖德宗功传家久,子孝孙贤继世昌”的家训却永远镌刻在了世世代代陈氏子孙的心里。
(二零一五年腊月十二日于油城大庆)